俞晓群:一个坚守文化的理想主义者

来源:    日期:2011-2-18    浏览次数4544

   翻开俞晓群《人书情未了》一书,开头就是出版界前辈刘杲先生为此书所写的序言。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文化是出版的命、出版的魂。没有文化,出版还有什么意义!”俞晓群说:“刘杲先生这里所强调‘文化坚守’,正是在强调出版的命脉。我是追随刘杲先生的观点的,在出版这个行业,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文化’这个精髓,有了这个基本精神的确定,‘坚守’就不再是空话了。”俞晓群从事出版工作近30年,始终是以一种坚定的姿态,实践着自己坚守文化的理念。

  出书  传扬文化的理想精神

  如果说在出版工作中坚守文化是俞晓群的一种理念,那么,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工作10年,他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整个出版实践中。主持辽宁教育出版社工作后,他在教材教辅之外,构筑了一个人文图书的空间。他提出:为建立一个书香社会而奠基。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既是一个出版社的出书理念,更是俞晓群作为一个出版人的座右铭。

  从1993年到2002年,俞晓群在辽宁教育出版社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每年都要出版一套规模宏大的文化类图书,每套图书问世后都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多次获得过国家图书大奖。辽宁教育出版社“出好书”的名声也是从那时逐渐开始在全国响亮起来的。

  记者问起俞晓群在10年的总编辑生涯中,他本人最难以忘怀的图书是什么?俞晓群脱口而出的是“新世纪万有文库”。俞晓群说:“即使在我整个的出版生涯中,也是这套文库让我难以忘怀。因为这套书中包含了太多的人与书的故事,太多的快乐与感伤,太多的世事沉浮……”

  事情要回溯到1995年,那时他已经做了3年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正处在工作的兴头上,像“书趣文丛”、《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都是当时操作的大项目。一天早晨,有人告诉他马路湾古旧书店正在处理当年老商务出版的“万有文库”,爱书的他赶快过去挑了几本,有三上义夫的《中国算学之特色》、戴震校《算经十书》、江永《数学》,以及《古微书》、《世本》、《孟子杂记》、《五色线》、《诗地理考》等,都是他个人所好。

  但是,当他翻看之际,偶然读到书前的一篇文章,心绪却被震荡得“七零八落”,那就是主编王云五所写的《印行“万有文库”缘起》一文,王云五从规模、市场、范围、编辑方方面面讲述了编辑此书的要点……

  看着看着,俞晓群不由得自卑起来,与老一辈出版家相比,看看人家的编辑思想多么完整;在文化出版的意义上,看看前辈出版家是多么从容自信!正好有一家杂志约稿,他写了《向老辈们学习》一文,充满了对王云五及“万有文库”的崇敬和向往。也就在这时,他萌发了一个想法,暗暗发誓要追随、效仿商务,启动编辑一个“新世纪万有文库”。

  做新“万有文库”的过程俞晓群不想多说,总之是充满了艰辛、曲折,但也有许多快乐、收获。俞晓群感谢有很多重量级的人物帮助了他。比如,他通过扬之水结识了杨成凯。杨成凯又发动了如傅璇琮、袁行霈、王学泰等一批高人参与到“新世纪万有文库”的编辑工作中,古代部分的书目,全都出自这些人的手中,其编辑质量之高可想而知。俞晓群还提到另外两个核心人物沈昌文、陆灏。他说,没有这些人无私的帮助和极度的认真,就没有这一套书。

  “新世纪万有文库”共有6集500多册出版,这一套书的文化价值、出版意义已经被时间所证明。有人甚至认为,俞晓群是以这套书为标志,实现了从出版者到出版家的转变。对此,俞晓群不置可否。对他来讲,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套文库的出版,形成了一种更加清醒的文化自觉。从此,沿着前辈们的足迹,他的步伐走得更加坚定了。

  后来,他经过充分的策划与市场论证,于1998年创刊了海派杂志《万象》。其“轻松阅读”的办刊风格在全国读书界影响巨大。在图书“走出去”方面,俞晓群更是一手打造了国家的名片:《中国读本》,在国内畅销1000多万册,并陆续出版了多种文字,在海外影响深远。今年两会前夕俞晓群又推出了《西藏读本》,刚上市就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已经确定以英文、藏文等10余种文字出版。

  俞晓群,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历,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出版社。1993年全面主持辽宁教育出版社工作并任社长兼总编辑。曾荣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任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兼《万象》杂志主编。  

  主持策划的“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世界数学名题欣赏”、《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傅雷全集》、“中国地域文化”等书具有很高的思想与学术价值。责编图书如《世纪之交:与高科技专家对话》、《吕叔湘全集》、《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等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等国家大奖,并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探索书系”、“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系列图书”、《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世界著名品牌图书引进出版,为辽宁教育出版社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著有《数术探秘》、《古数钩沉》、《一个通才的绝唱》、《数学经验》、《自然数中的明珠》等学术专著8部,并写作出版了《人书情未了》、《一面追人,一面追风》两本散文随笔集。
写人 向坚守文化的出版家致敬 

 


  作为一个出版人,俞晓群很容易和作者进行沟通。有许多作者最后都成了他的朋友。这要缘于当年他在三联书店出版他的学术著作《数术探秘》的那段经历。这本书大量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而三联书店的编辑是逐一核对原文的,没有一个差错。这次出版经历让他从此对编辑工作的文化品位和大家风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使得他在以后的出版工作中也更看重编辑的文化素养,更能体会作者的心态。

  长期在中国文化圈跋涉,俞晓群结缘了许多文化名家、学者才俊,如陈原、金克木、黄裳、董乐山、王元化、王充闾、苏叔阳、张中行、沈昌文、陆灏、葛剑雄、葛兆光、陈平原、扬之水等等。在与这些大家的交往中,俞晓群以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去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他对出版家的追寻和推崇的热情更是异乎寻常。后来他以一个出版人的视角,把这些感触、认识、体会变成了文字,在好几家报纸开设专栏,出版了《人书情未了》、《一面追风,一面追人》两本书。都表达了对这些出版大家的文化精神和风骨的向往。

  俞晓群说,其实,在现代中国出版业中,一个个出版家是我们追寻历史的重要线索。一个时代,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大行家、大人物的诞生,这段历史就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只能成为一个大历史的过渡时段。而出版家不是任命的,不能拿学术或创作衡量,更不能拿金钱衡量。他举例当年企鹅出版公司的商业奇才戈德温在任期间,公司的利润翻了3番;可他把图书等同于一听黄豆罐头,出版低俗、凶杀、色情的图书,所以他很会赚钱,但永远也不会成为大出版家。

  那么,在俞晓群眼里,大出版家的标准是什么?他提到3个人物,认为他们分别代表3种出版家模式。其一是张元济,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他编辑教科书,出版汉译名著,创办东方图书馆和涵芬楼,既开创现代文明先河,又始终高扬民族出版的旗帜,是一位让人景仰的出版先师。其二是邹韬奋,是一位思想先驱式的人物,他的出版理念至今还闪烁着青春的光芒。其三是王云五,他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出版企业家。

  谈到后来的出版家,俞晓群说,今天的时势已不同于当年,出版家的标准也会变化。他提到周振甫式的出版家,是把案上的功夫做到极致态,实在让人敬佩;陈原式的出版家,情操超越了现实,甚至超越了出版职业,把自己的理想仅仅定位于“书迷”,结果却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生命的意义;钟叔河式的出版家,有个性、有见地。

  俞晓群一直坚持这样的观念,文化的传承宛如大浪淘沙,经过沉淀下来的老一辈出版家的精神更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出版人的精神支柱。在出版这一片圣地里,没有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道路可走。只有静下心来,抱着一个宗旨,守得住寂寞,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做一点事情,才是一个真正的出版人应有的态度。